“我国的微机保护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尽管起步晚,但很快后来居上。目前,国内自主研制的微机保护已发展到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器件的第四代产品,在原理、技术研究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6月25日晚,记者在北京深圳大厦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奇逊,这位我国电力工业微机保护的带头人如是感慨。
这天,杨院士是来参加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相关会议的,并担任控制与保护组的组长。白天,他与大家讨论最先进的特高压电网控制与保护技术。晚上,杨院士接受采访,一段微机保护发展史,在他娓娓道来中仿佛就在昨天。
改革开放带来了技术研究的希望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经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轰轰烈烈的“第三次浪潮”,而此时,中国却沉浸在大字报和标语的“红色海洋”中。在许多人迷茫彷徨时,时任华北电力学院教师的杨奇逊,却一直在追踪国际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这使他在其后的继电保护事业中大显身手。
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自动装置。它的功能是当电力系统内任何一点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测量出故障点,并自动发出切断开关的命令,使整个电力系统继续正常工作。
微机保护是指以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用小型计算机实现继电保护的设想,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的价格昂贵,同时也无法满足高速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因此没有在保护方面取得实际应用,但这为后来的继电保护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在7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了重大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微型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进入了实用阶段。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可靠性、运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促使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出现了高潮。
在中国,微机保护的研究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工作。“我在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趁这个机会也不断深入理解和研究继电保护的原理。”杨奇逊从未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1979年,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选派200名科技人员赴外进修,已做了18年教师的杨奇逊有幸入远。他选择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orrison教授,这位世界计算机保护的奠基人之一做自己的导师。事实上,杨奇逊与Morrison教授年纪相仿。